原标题:产业智能升级如火如荼,现场工程师成“新宠”,同时面临巨大人才缺口(引题)
【资料图】
项目工地引入三台机器人,仅有一人能操作(主题)
五部门明确,到2025年累计培养现场工程师20万人,助力破解人才困局(副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国
阅读提示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普遍应用,能在一线岗位上第一时间解决现场复杂问题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企业争相追逐的“香饽饽”。现场工程师成职场“新宠”的同时却面临很大的人才缺口。为填补缺口,五部门明确,到2025年累计培养现场工程师20万人。业内人士认为,“校企一体”能破解人才困局。
“小段,今天要进行混凝土振捣、抹平作业,你到现场去操作一下设备……”8月17日上午,在中铁建工集团重庆东站2标项目部,总工程师范晓亮对该项目的BIM与信息化专员段先航说道。
“好的。”段先航轻声回应后,登录重庆东站智慧工地管理平台查看整个项目的施工动态。
今年5月,该项目引入了履带抹平机器人、四轮激光地面整平机器人和四盘地面抹光机器人进行混凝土施工作业,这几台机器人只需要一个人操作,其每小时的施工面积是传统施工方式的4倍以上。
操作机器人难度不大,不过需要操作者必须熟悉混凝土在每个时间段的属性,并且要能够熟练地协调现场工人进行摊铺作业,还要懂机械设备的维保知识。“目前能够胜任这一工作的仅有段先航一人,因此,我们一方面自己大力培养这类人才,另一方面也面向社会招聘。”范晓亮说。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像段先航这样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成为企业急需的人才。然而,面对产业“数智化”升级浪潮的高歌猛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供应却显得捉襟见肘。
啥都会的“万能匙”
“段工,你再给我讲讲如何判断混凝土处在哪个阶段?”“项目主体结构即将封顶,协调各参建单位塔吊作业的方案怎么样了?”“今天我们收到了几条关于高边坡、模架等工程的危险源信息,也根据提醒实施了相应的管控措施,等会儿你帮我再看看……”刚到施工现场,段先航就被技术员、安全员、工人给“包围”了。
面对众人各式各样的提问,段先航早已习惯,同时,解决施工一线遇到的各类问题也是他的职责所在。现场工程师也被称为现场应用工程师或现场技术负责人,是在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上,用科学技术创造性解决技术应用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重庆东站项目现有4家施工单位的50余台塔吊同时作业,随着工程的推进,塔吊高度也有相应调整。以往,需要各单位坐在一起,将各自统计的数据进行汇总,再计算出塔吊之间互不干扰的调整高度。这种传统协调模式不仅耗时耗力,更有可能出现因计算失误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对此,段先航便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发了“群塔自动化计算”程序,只需将对应的数据输入程序,便可生成各塔吊需要调节的安全高度。
范晓亮告诉记者,段先航从去年11月来到项目后,就扮演起“万金油”“万能匙”的角色,施工现场的各环节、软硬件设备操作、编程、工艺优化等啥都会,是复合型的技能技术人才。
复合型技术人才紧缺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普遍应用,“互联网+”的理念、技术、设备被广泛引入建筑工地、生产车间等。然而,软硬件设备可以靠购买实现,但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却极为紧缺。
“我们项目目前复合型技能技术人才占比约为10%。尽管人数不多,但却让项目的智慧化程度上了一个台阶,确保了工程高效、安全运行。”范晓亮说,“能在一线岗位上第一时间解决现场复杂问题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企业争相追逐的‘香饽饽’,我们也在大力招募这方面的人才。”
在全国劳动模范、重庆宗申航空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样件工程师刘勇看来,这类技能人才能够很好地应用数字化、信息化工具和新的技术手段,尤其是涉及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的产品开发和攻关,最后一个环节需要靠现场工程师来把控。
记者查询各大招聘网站发现,众多知名的制造企业、建筑企业纷纷开出重金招聘现场工程师,其开具的平均薪资水平达到了1.3万元。
此外,据2021年发布的《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预测报告》预测,到2025年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将有近10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的缺口。为填补缺口,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明确到2025年,不少于500所职业院校、1000家企业参加项目实施,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近期,山东、江苏等地也相继启动了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
如何破解人才困局?
高质量培养现场工程师,并实现“量产”,是眼下建筑业、制造业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面对20万的人才培养目标,部分业界人士认为,现场工程师的合格标准高,且培养任务重,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很难实现;还有部分人士称,全国职业教育力量雄厚、“产能很高”,完成目标不成问题。
对此,范晓亮、刘勇等均表示,要培养出高标准、严要求的现场工程师,单纯依靠三四年的学校教育远远不够,这就要求企业、行业要把企业的存量拔尖人才纳入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对象,并与相关院校深度协作,针对其优点和不足,进行查漏补缺、精进加工,走“校企一体”路线。
记者注意到,日前,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与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联合申报了首批高端装备产业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
该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学院将结合先进制造业、工业互联网、数字技术打造通用能力工程训练基地,企业则依托岗位及高端生产装备,打造培养关键能力的实训基地;同时,企业选派技术能手等参与学徒培养,并以企业导师为主、学校内导师为辅,共同指导实践教学,并构建匹配岗位任务的课程体系,学院的教师也将在企业岗位实践中参与企业技术攻关。
“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职业院校和企业是相向而行的。”该负责人说,现场工程师必须“常在现场”,这也就意味着,在培养阶段就得让学生们离企业一线“再近一些”。这种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企业能够深度介入职业教育之中,学员学成毕业后也能够顺利找到相应工作岗位,就业、晋升也有了着落。
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